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行业资讯

从三亿体育来佳茗似佳人

  三亿体育“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酷爱喝茶的苏东坡在品尝佳茗后所做的诗。在岳西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岳西翠兰(绿茶)手工制作技艺可谓是比较特别的了,不仅在于这种技艺的艺术性,更在于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茶文化……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酷爱喝茶的苏东坡在品尝佳茗后所做的诗。在岳西不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岳西翠兰(绿茶)手工制作技艺可谓是比较特别的了,不仅在于这种技艺的艺术性,更在于由此而形成的独特茶文化

  作为为数不多的绿茶手工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对岳西翠兰其实并不陌生,但让我们一直有些疑惑的是,作为产于岳西的一种茶叶,为什么叫一个花一样的名字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这里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资深茶学专家、岳西县茶叶局原局长钱子华在接受采访时说,“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作者陆羽在《茶经八之出》载:淮南,茶出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岳西在1936年由舒城、霍山等划地而建三亿体育,所在地区为古舒州、寿州接合部。自唐代以来所产的茶叶遐迩闻名,多为贡品。”

  据钱子华局长介绍,之所以取名“岳西翠兰”,一是因为岳西产的翠兰茶是在岳西县东北部姚河、头陀河一带生产的历史名茶“小兰花”的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制开发而成的,“翠绿鲜活”的品质特征突出;二是岳西县属大别山腹地,兰草花漫山遍野。当年张献忠率部攻占岳西后,将这里命为“兰花县”。由于兰花多,这里的茶叶自然就浸润了兰花的芳香;三是相传明末清初,在岳西姚河乡境内,有一个叫兰花的姑娘,美丽贤淑、心灵手巧,所炒的茶叶质量特优。某一年,有位徽州茶商慕名携巨资来此高价专购兰花炒制的茶叶。由于家贫,懂事的兰花姑娘为了给家多挣钱,就不分昼夜,拼命采呀、炒呀,结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当地人为了纪念兰花姑娘,就将她炒制的茶叶叫“兰花茶”。也就是今天岳西翠兰的前身。

  “在岳西,翠兰有着许多优美的传说”。采访中,我们就听说了“石佛寺半棵神茶”的故事。

  石佛寺位于岳西包家乡境内三亿体育。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行至吴头楚尾此地,忽见群山连绵,层峦叠嶂,疑为仙境,惊诧地说:“此山真大别于他山也。”不想此时汉武帝突觉身体不适,胃部胀痛。这下可把官员给急坏了,他们听说三天门有棵神茶,能治百病。于是派人前去采摘,无奈这棵神茶长在山间的大石缝里,常人难以采到,于是便请得道高僧前去采摘。汉武帝饮了此茶后,顿感清凉自在,身轻气顺,胃也不痛了,龙颜大悦,便每年请高僧采摘,进贡皇宫。后战乱,有一老奶奶何氏带两个孙子为躲避仇家追杀,千里逃难来到三天门脚下,她远远地看见了三个大石头,便带两个孙子藏在大石头下,并暗暗发誓:要是在此能躲过劫难,定将这三块大石塑成佛像。何氏还愿,三尊石佛因此产生,后因佛建寺,名曰石佛寺。

  据说大别山有三棵半神茶,其中一棵半在岳西县境内。而石佛寺的便是“半棵神茶”。该茶神奇之处在于:同一株茶,长成截然不同的两半,一半与周围茶树无异,农历三月初即可采摘,香味一般;另一半迥然不同,端午节前后才发新苗,芽叶尖细,香气特别浓郁。多年来,不少茶人深入研究,欲解半棵“神茶”之谜,均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传说归传说,在岳西,还线年以上的古茶树。这些古茶树就生产在姚河乡香炉村的竹山。而他们的主人就是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会根。

  在刘会根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二十来棵古茶树。这些茶树与我们想象中那种高大的古茶树大相径庭,很不起眼,又混迹在成片的茶园里,不细心翻看根本发现不了。“安农大教授、著名茶学家詹罗九先生在考察后认为,这些古茶树树龄在300至500年间,属于中国的古老茶园。这样的古茶树群,在安徽很少见,具有活化石价值。”刘会根说。

  虽然不是制茶季节,我们无法看到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的过程,但笔者的好朋友、岳西县黄尾镇党委书记舒寒冰长期关注岳西翠兰,于是,在他的讲述中,我们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手工制茶的优美画面

  一排长长的灶台下,烧着红红的炭火,被擦得青里透白的小铁锅一溜排开。身着洁白工作服的师傅们,在小铁锅前站成一线,左手撑着后腰,身体前倾,右手半悬在锅内感应着温度。终于等到第一把鲜叶下锅。只见师傅们左手靠在背后,右手食指、中指、大拇指夹一小撮茶草不用称,刚好一两像天女散花般,均匀地洒在铁锅里。“刷,刷,刷”粗糙的双手灵巧地穿梭在滚烫的大锅间。随着手臂优雅地伸缩舞动,五指或并、或散、或紧、或松、或抓、或撒、或抄、或压,章法严谨,不疾不徐。嫩小翠绿的鲜叶,在锅里跳动,发出细小而清脆的声音,逼人的清香从中飘出

  这样的手工制作技艺不就如同艺术表演吗?我们想,如果当时在一旁观看的话,一定忍不住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

  “手法决定形状,时间决定香气。不同大小的鲜叶,杀青的温度、火候、时长、手法各不相同,要想做到恰到好处,只能靠经验与手感。”在舒寒冰的文字中,岳西翠兰非遗传承人刘会根的那双手就是“神来之手”。

  据舒寒冰介绍,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有8道程序:采摘、摊凉、杀青、整形、摊凉、毛火、摊凉、足火。刚收回的鲜叶,分出大小、等级,摊放4至6小时,让鲜叶的水分进一步散发;杀青后的茶叶转入热锅整形,通过杀青和整形两道环节后,茶叶已达到七成干;然后是摊凉,让茶叶的水分和青草气进一步散发。完全冷却后,再毛火烘干。在红炭火上架上竹编的烘罩,烘罩上再放一层薄如蝉翼的桑皮纸。把整形、摊凉后的茶叶用很柔软的纸盛着,两手捏紧纸边,有节奏地轻轻筛动,使茶叶均匀地落在烘罩里的桑皮纸上进行烘焙。再将茶叶摊放至完全冷却,再足火提香至十成干。“只有这8道程序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了,新茶才能出来。然后烧水,洁杯,泡上一杯在手,氤氲香气里,饮者醉了,制作者也醉了”

  说到岳西翠兰,就不得不说到去年的一个重要发现千年茶场罗源场位于岳西县。

  榷茶制度是中国自唐宋以来实行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六榷货务十三山场系北宋最先设立的专事东南榷茶的机构,其中十三山场指淮南蕲州的王祺、石桥、洗马,黄州的麻城,庐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罗源等。宋以来的史书、典籍对罗源场多有记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茶业界、文史界对罗源场所在地具置无人知悉。茶叶专家钱子华、文史专家汪同元经数年艰辛考证,终于发现六榷货务十三山场之一的罗源场所在地在今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资福村。

  因为茶叶在岳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以,在岳西就有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岳西人喜爱茶,生活中离不开茶。这是我们最大的感受。

  除一般的客人来了敬茶,立夏、中秋等节日要饮茶外,茶在岳西还被运用到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例如,以茶睹书,看书时把一杯茶放在旁边,结果是茶香,书也香;以茶助画,真是“啜罢神清淡无寝,尘嚣身世使云霞”;以茶助棋弈,更是“入夜茶瓯苦上眉,眼花推落石床棋”茶还在青年男女交往中充当“月老”,小伙子常把茶当作谈情说爱的代名词,岳西山歌有词:“小姐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姑娘也把茶作为感情交流的纽带,常唱:“山泉溪旁是我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如此种种,流传岳西民间的茶歌、茶舞、茶戏、茶诗,极为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高腔《采茶记》,就是一曲专门反映岳西茶事的传统剧目。”汪同元说。

  因为茶叶,在岳西还有了远古的遗存茶亭。“十里有卢,三十里有宿”,岳西多古道三亿体育,处处高山,处处陡岭。行人在岭上行走,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于是便有了茶亭,便于人们歇息、喝茶。钱子华局长告诉我们,岳西境内古道沿线有茶亭几十座,虽然现在这些茶亭大多已只有遗存。在钱局长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塔儿岭茶亭、西水岭茶亭等几处遗存。小心地坐在茶亭的凳子上,我们的耳边响起了那些优美的诗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仙山灵雨行云湿,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日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酷爱喝茶的苏东坡品尝佳茗后所做的诗,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翠兰,让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真切的感受。